全球21家光伏制造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分析

  • 2019年08月28日
  • 作者: Mark Osborne

    Mark Osborne

    高级新闻编辑,Solar Media Limited 旗下 PV-Tech

    马克•奥斯本在半导体和光伏制造业拥有近二十年的从业经验。作为业内第一批专业网站的负责人之一,马克专注于相关领域的制造业。此外,自2005年以来,马克以半导体编辑的身份主持PV-Tech博客栏目。在其职业生涯中,马克曾多次主持和出席多个业内技术会议及产业相关活动。目前马克担任PV-Tech网站和Photovoltaics International技术刊物的高级新闻编辑一职,负责撰写全球光伏产业的主要发展动态,并继续以其独特的视角及分析力撰写PV-Tech博客栏目(编辑博客)。

    电子邮件:.(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to view this email address)

  • 翻译: Selina Shi

    Selina Shi

    电子邮件:.(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to view this email address)

隆基公司是2018年研发支出最高的公司。

隆基公司是2018年研发支出最高的公司。

2017年,21家主要光伏制造商累计年度研发支出达到10.8686亿美元(约为10.8亿美元)。尽管2018年略低于这一数值,但这是研发支出连续第二年超过10亿美元水平。

2017年,21家主要光伏制造商累计年度研发支出达到10.8686亿美元(约为10.8亿美元)。尽管2018年略低于这一数值,但这是研发支出连续第二年超过10亿美元水平。

至2014年,所有21家光伏制造商都实现了上市

至2014年,所有21家光伏制造商都实现了上市

2018年,支出模式继续分歧,导致减少研发支出的公司数量(11)首次超过了增加研发支出的公司数量(9)。

2018年,支出模式继续分歧,导致减少研发支出的公司数量(11)首次超过了增加研发支出的公司数量(9)。

很明显,五家公司(First Solar、隆基公司、汉能薄膜、SunPower和协鑫集团)过去五年的累计研发支出至少超过了1亿美元。

很明显,五家公司(First Solar、隆基公司、汉能薄膜、SunPower和协鑫集团)过去五年的累计研发支出至少超过了1亿美元。

这些入选公司充分反映了研发支出收入占比的历史高点和低点。

这些入选公司充分反映了研发支出收入占比的历史高点和低点。

这里出现的主要偏差是,从收入、多晶硅以及多晶硅硅片产能规模的角度来看,多年来,协鑫集团一直都是光伏行业最大的公司。

这里出现的主要偏差是,从收入、多晶硅以及多晶硅硅片产能规模的角度来看,多年来,协鑫集团一直都是光伏行业最大的公司。

十多年来,PV Tech一直在对光伏制造商的研发支出进行分析。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发展趋势,即将出版的《国际光伏》技术期刊将详细阐述这些趋势。

2017年,21家主要光伏制造商累计年度研发支出达到10.8686亿美元(约为10.8亿美元)。尽管2018年略低于这一数值,但这是研发支出连续第二年超过10亿美元水平。(见图2)

支出模式差异

有趣的是,研发支出在五年内翻了一番,从2013年的5.04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10.8亿美元。我们分析的21家光伏制造商在2013年几乎都已是上市公司。至2014年,所有21家光伏制造商都实现了上市。(见图3)

然而,自2014年以来,与逐年增加支出的公司相比,减少研发支出的公司数量在不断增长。

2014年,仅有两家公司降低了研发支出,而2017年则达到了转折点,当时有10家公司较上一年减少了支出。这一趋势延续到了2018年。这一年,减少研发支出的公司数量(11)首次超过了增加研发支出的公司数量(9)。 (见图4)

此外,自2015年以来,还有两家公司(First Solar和英利绿能)已连续四年降低支出。

2018年的分析显示,两家公司(亿晶光电和海润光伏)已连续三年降低支出,还有两家公司(浙江向日葵光能科技、无锡尚德)连续两年降低支出。

支出模式的差异主要是由部分公司的财务状况推动的,例如英利绿能、海润光伏和SunPower等公司。

2018年,由于开发项目远超计划、市场过热,中国政府宣布实施“531新政”,公用事业和分布式市场出现停滞,中国下游市场疲软。这是导致越来越多的公司在2018年降低支出的部分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一趋势,自2012年以来,只有两家公司(隆基和中利腾晖)的研发支出逐年增长。

2018年增加支出的其他公司包括:晶科能源、阿特斯、SunPower、通威、汉能薄膜、URE、TZS和Comtec。

下图涵盖了 21 家主要光伏制造商过去五年的年度研发支出情况。(见图5)

图表显示,五家公司(First Solar、隆基公司、汉能薄膜、SunPower和协鑫集团)过去五年的累计研发支出至少超过了1亿美元。

尽管First Solar和SunPower的年度排名有所下降,但First Solar五年间的变化并不那么明显,仍是累计研发支出的领导者。

过去五年,这些公司的支出范围介于4-5亿美元。

然而,在2018年的排名表上,SunPower下滑了两位。过去五年,SunPower也被隆基公司和汉能薄膜发电集团所取代。在2018年大幅削减研发支出之前,协鑫集团一直在快速向SunPower靠拢。

就研发支出而言,隆基公司和汉能薄膜发电集团一直位列增长最快的三家公司之一,尤其是在过去三年,如图所示。

从图中还可以看出,过去四年,三家公司(中利腾晖、TZS和通威集团)组成了研发支出快速增长的第二个强大团体。中利腾晖、TZS和通威集团的研发支出范围介于2-2.5亿美元。

TZS之下的情况也很有趣。过去三年,低支出水平令英利绿能在排行榜上不断下滑,而海润光伏则大幅下滑。

这意味着过去两年,东方日升、晶科能源和阿特斯的研发支出加速,具备了迅速超越英利绿能的实力。

然而这也表明,它们仍然远远落后于第二梯队中的中利腾晖、TZS和通威集团。由于其他公司的排名正在下降,这几家公司的排名可能会缓慢上升,虽然如此,它们与第二梯队公司的差距很有可能会扩大,硅基组件超级联盟的两家主要成员会维持在中下游水平。

随着另外两家硅基组件超级联盟成员——天合光能和晶澳太阳能回归中国股市,预计它们的研发支出也会加速这一趋势。

对于那些排在阿特斯之后的公司来说,五年的研发支出凸显的是一梯队和二梯队领军公司之间看似越来越难逾越的鸿沟。

另外,此前我们从未发布过与公司研发支出收入占比相关的数据和图表,人们对此一直存有疑问。过去,关键原因在于几乎普遍被认可的一条规律,即企业研发支出在收入中的占比介于0.8%- 3%。唯一的例外是First Solar和Sunpower, 它们的研发支出占比一直较高。

如果以图表示意,这就呈现为一条非常粗的、略为摇摆的线条,偶尔会出现两个峰值,而这基本上没什么用。

然而,当下的变化更为复杂,所以我们列举了两个研发支出收入占比的例子。

这些入选公司充分反映了研发支出收入占比的历史高点和低点。

第一张示例图包括了First Solar和Sunpower,它们代表了研发支出收入占比的历史高点,还有两家大型硅基组件超级联盟公司(晶科能源和阿特斯),它们的年度研发支出总额长期处于落后水平。此外,还有一家相对较小的光伏制造商亿晶光电。

这些入选公司充分反映出研发支出收入占比的历史高点和低点。(见图6)

一项关键结论是,与其他公司相比,First Solar和Sunpower专有技术的研发支出收入占比要高的多。

然而,由于晶科太阳能和阿特斯都已成为当下全球最大的晶硅光伏组件制造商,年度研发总支出和研发支出收入占比一直落后的情况几无负面影响。

下面第二张示例图包括了三家大型中国集成光伏制造商,隆基集团、TZS和协鑫集团。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看,这些公司可被视为匹配度最高的公司。(见图7)

这里出现的主要偏差是,从收入、多晶硅以及多晶硅硅片产能规模的角度来看,多年来,协鑫集团一直都是光伏行业最大的公司。

隆基集团和TZS这两家快速增长的公司拥有强大的研发支出机制,收入增长强劲。实际上,2018年,这两家公司研发支出收入占比的降幅几乎相同。两家公司的总收入都较上一年出现大幅增长,研发支出有所增加,但明显低于收入增长速度。

相比之下,协鑫集团2018年的收入较上年出现明显下降。由于财力有限,协鑫集团逐年大幅削减研发支出,导致研发支出收入占比出现下降。

因此可以说,过去五年,研发支出高的数家大型新兴公司已可与长期巨头公司竞争可观的市场份额。然而,协鑫集团一直以来也是TZS和SunPower的投资方,这让比较各家公司的界线变模糊了。

2019年,我们追踪的和未追踪的公司都在持续经历着动荡,但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的研发支出超过了10亿美元。

(责任编辑:Selina Shi)

合作伙伴

鸣谢

Solar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