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靠技术Vs通威靠渠道,谁能成为未来的光伏霸主?

  • 2022年09月23日
  • 作者: 奚霞

    奚霞

    电子邮件:.(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to view this email address)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技术壁垒终将随时间流逝而减弱,但规模、品牌和渠道将随着时间流逝而加强,直至永久锁定胜局。

关于隆基(SH:601012)新电池技术的风声,长期以来,一直是市场焦点。那么,隆基可以靠这种新电池技术,重回光伏霸主之位吗?

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但可能性极小。

理由如下:

一是,隆基的新电池技术(HPBC)对效率的提升幅度很小,更多的是一种小幅改善,远不足以颠覆现有利益格局。同时,其经济性到底如何,还需要观察。

HJT对效率有所提升,一直被视为行业的未来,但后来发现其经济性就不行,真正大规模替代现有产能,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一个行业越往后发展,其技术就越难于出现重大改进。这个规律在大多数行业都是适用的。

光伏是一个新兴行业,未来可拓展的技术空间还有很大,但也必须清醒看到,新技术拓展的速度会大大减缓。

同时,新技术研发出来后,如何经济性地替代现有产能,也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总体而言,研发出一个谁都不知道的黑科技,然后立即甩对手几条街这种简单模式,已经不大可能再现。

二是,新技术终归会被扩散。越是集中在几个核心工程师手中的技术,就越是容易被扩散。即使别人不来挖人挖技术,别人也是有研发实力的。不可能再有那种别人看都看不懂的黑科技。

更多的是:看一眼就怀孕。大家的技术底子(人才、设备、机制、研发进度)都差不多,互相之间已经很难再大幅甩开,这就是事实,不接受不行。

长期来说,技术壁垒的难度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时间越长而越能加强的的,是品牌壁垒和渠道壁垒。

光伏的利润大头,最终一定会属于品牌和渠道的拥有者。而不是属于产业链中的某个技术大牛。

就像汽车的利润大头,是属于BBA等,而不是上游中变速箱大牛或自动驾驶的大牛或其他某大牛;空调的利润大头属于格力美的,而不是什么铜管或压缩机制冷剂大牛。

手机的利润大头,是属于苹果华为小米oppo等,虽然当前会被芯片卡去相当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大头。同时长期来说,芯片技术一定会被普及扩散,利润终究会留在品牌和渠道。

BTW: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芯片并不是一个好赛道,因为它永远无法to C。

通威(SH:600438)目前也没有to C。但通威的极大精明之处在于,当前阶段,就牢牢抓住硅料这只现金大奶牛,同时,又及时开始布局组件,建设自己渠道和品牌。

当将来某一天(5-10年之后了),硅料环节不再暴利时,通威依然还拥有渠道和品牌。而且,当前其他组件玩家的渠道和品牌优势,还远没有强大到通威已经无法追赶的地步。

通威对组件和整个光伏产业链,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布局。但当前市场完全盲视了通威这一点,只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硅料企业,是靠周期顶点赚几年钱的暴发户而已。

将来,随着通威在组件的布局进度越深越快,市场看法一定会随之改变,再往后,一定会存在某个瞬间,市场会彻底把通威当成组件企业来估值。

当前通威的组件进度:

8月,大量招聘组件工作人员、派驻国外的销售经理。

8月底,中标华润3GW组件,当日,通威和隆基各100亿资金进出。天合跌15点。

9月2日,东方日升副总裁邱新加盟通威。

9月6日,通威大量订购奥特维的组件设备。

9月22日,通威股份公告,将在盐城市投资建设年产25 GW高效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约40亿元。

以上这些进军组件的组合拳,凌厉而速度极快。

接下来,通威在世界各国陆续成立销售子公司,甚至收购某组件企业,或者继续有其他组件销售大牛加盟通威,诸如此类的消息传来,将毫不稀奇。

总结论:在绝大多数制造业,都适用以下的竞争演化规律——当技术壁垒存在时,就要及时利用技术壁垒,尽快建立起其他的壁垒,如规模优势、品牌和渠道壁垒。

根本原因是:技术壁垒终将随时间流逝而减弱,但规模、品牌和渠道将随着时间流逝而加强,直至永久锁定胜局。

通威正在全力以赴建设自己的规模优势,并已经全面开始建设自己的渠道和品牌。这样的战略,能使通威成为光伏的终极王者吗?

(责任编辑:奚霞)

合作伙伴

鸣谢

Solar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