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孟颖教授团队考虑到LiPON和锂金属在电子束中不稳定性,结合Cryo-FIB和Cryo-EM保持Li/LiPON界面,表征其化学和结构,以此揭秘金属锂/LiPON界面稳定性。
伊朗研究人员对10.33%的高效钾钛矿型太阳能电池进行了缺陷分析,他们的分析发现,通过精心控制地向材料中添加缺陷,此效率可以提高到18.84%。
秦川江课题组联合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安达千波矢研究室,在准二维钙钛矿中引入了具有较低三重态能级的有机层,使钙钛矿中产生的长寿命激子可自发转移至有机层,从而减少单重态激子能量损失,实现光激发下连续激光输出。
通过定量系统工程分析发现,该电极如果与目前最先进的太阳能电池搭配,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流,预计太阳能到化学能的最高转换效率约为25%。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基于微生物发酵过程,成功研制出一种超强、超韧、透明的高性能可持续仿贝壳复合薄膜,在新型显示、光电转换、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这是钙钛矿和有机太阳能电池首次进入太空,这是一个里程碑。从长远来看,这也可能有助于将这些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陆地环境。
光伏正在全球范围内改革能源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光伏技术,由于其高的太阳能到电力转换效率和解决方案可加工性而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众所周知,锂离子电池目前被认为是电动汽车最有效的系统。锂金属阳极和固态电解质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解决方案,可以提供1000Wh/L能量密度的电池。
二维结构范德华半导体InSe在单晶块体形态下具有超常规的塑性和巨大的变形能力,既具有传统无机非金属半导体的优异物理性能,又可像金属一样进行塑性变形和机械加工,在柔性和可变形热电能量转换、光电传感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